在西安,有一个名叫凤城精密的小企业。这个只有300名员工的企业,在短短6年时间里,一跃成为中国工艺惟一的高档滚珠丝杠生产供应商,成为驱动中国制造的“精密之心”。
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,像凤城精密这样规模不大、定位精准、科技领先的中小型企业还有很多。他们并不为人熟知,但却依靠自主创新,在产业细致划分领域勇于打破国际垄断,为我国先进制造业总实力提升和经济转型升级办成了一个又一个“大事情”。
“如果把大规模的公司看作发展基石,那么,中小企业就是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中锻造核心竞争力的‘蚂蚁雄兵’。”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。
近年来,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,一直是西安经开区产业体系调整的着力点,区内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。2011年,在区内500余家中小型工业公司中,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公司数超过100家,大多分布在在以高技术含量、高的附加价值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在郭学民看来,与大企业相比,中小企业机制体制更灵活,市场应对更迅速,危机处置更多样,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更迅捷。而这一判断也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直接印证。2008年,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,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导线材订单一度大幅度减少。为此,公司及时作出调整产业方向,积极拓展国内市场,在“危”中寻“机”,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,在危机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。
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,西安经开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。2011年上半年,共实现产值91.5亿元,同比增长53.4%,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2.2%,使区内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。
“这一靓丽业绩的完成,几乎全部来自清一色的中小企业。我们有很多中小企业,尽管规模不大、知名度并不高,但与大企业相比,它们的竞争力毫不逊色,在所属的专业领域里还往往处于领头羊。”西安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贾生林说。
统计显示,今年1至6月,西安经开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1.7亿元。这些中小企业尽管同样遭遇能源、原材料、人力、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,但却表现出超强的生存能力,上涨的速度高达47%,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.4%,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在西安经开区,瞄准市场空白,锁定核心技术,大胆自主创新,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甚至与国际巨头共舞的“利器”。
在西部超导公司,研发技术和创新基本锁定在“市场空白”领域。为实现“做别人做不了”的蓝海战略,公司历年研发投入都占到出售的收益的10%以上。短短几年时间,公司取得授权专利20余项,申请发明专利80项。新品研发慢慢的变成了公司快速成长的强大动力,2010年新产品产值占到公司总产值的80%以上。
市场导向、研发制胜、创新为王,获得成功的不单单是西部超导公司一家。统计显示,截至2010年,西安经开区已有15家中小企业被分别认定为国家及省市企业技术中心、工程中心、研发中心、工程实验室;9家企业的21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项目;31家企业的76个项目获批市级技术创新项目。
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,公司制作专业协作、全球分工的格局已然形成。在西安经开区,多家企业不仅以通过自主创新,打破了细致划分领域的国际垄断,更以精准定位、周密贴合的营销理念,瞄准国际市场,为“中国创造”在世界舞台上重笔添彩。
目前,由西安凤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精密滚珠丝杠80%出口国外,为德国德玛吉、西门子信号、美国DANAHER等众多国际有名的公司提供产品配套。西部超导公司的产品不仅开创了我国国际化、专业化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材料产业化先河,更以领先的技术和质量,赢得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组织的好评认可。而西安永华公司则通过自主创新,与国际知名公司的技术和资本合作,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,成为在国内机械密封领域惟一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。